Siri还是那个Siri,哪怕换了件衣服
在连接好音箱后,终于来到体验环节。实际上Siri依然是那个Siri,不过是发出声音的地方从手机扬声器、耳机转移到HomePod上而已。我们可以直接通过预设好的语音命令唤醒HomePod,默认情况下依然是“嘿,Siri”。
(语音响应略有延迟)
不得不表扬一下,HomePod的“耳朵”还是很灵敏的,几乎当我们把命令说出口,HomePod就可以识别命令并进行应答。
这时候或许有朋友会有疑问,如果手机就放在旁边,那么语音唤醒的是哪个设备?经我们测试,如果iPhone和HomePod放在附近,当说出唤醒词后其实二者会同时响应,但由于苹果产品之间的互通做得较好,所以iPhone会自动将工作切换给HomePod,最终执行命令的也是HomePod而不是iPhone。
在这里我们用较简单的语音命令进行测试,例如“播放歌曲”或者给XXX打电话等,应付这些单一层级、简单的命令HomePod还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稍微复杂的命令或者需要调用第三方应用,HomePod就无能为力了,会直接语音提示无法做到。
(允许拨打电话和读短信,但无法打开大多数第三方软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HomePod默认调用的是Apple Music的资源,如果是使用第三方音乐播放器的话,需要使用AirPlay 2协议将音乐投送到HomePod中。
同样是唤醒Siri和执行任务,AirPods不也行吗?甚至随机附送的耳机也都可以,HomePod到底有什么用?如果要说独家功能那么HomePod也是有的,例如用HomePod来查找手机位置等。但除此之外,HomePod的作用和AirPods或其他设备,确实没有太大分别。
(查找手机功能下手机会发出声音提示)
当然是我们大材小用了,如果只当HomePod当做扬声器来使用,肯定无法发挥他的才干。作为智能音箱,HomePod的本职工作应该是成为智能家居设备的核心,通过HomePod唤醒各式各样的智能家居产品才是正确用法。
然而,目前市面上支持HomeKit协议的智能家居产品数量还有限(和其他协议相比),即使有三两个HomeKit设备也无济于事,除非家中所有智能家居设备都是基于HomeKit协议,否则HomePod的作用也不会太明显。
在语音命令方面,Siri的智慧程度确实不如一众国产智能音箱自带的AI助手,无法识别某些语义,识别准确率也不算高,连续对话能力几乎没有。同时,即使是普通对话语速也不能过快,不能说一些口头语(必须要说专用名词),否则无法正确识别。这样的表现也难怪HomePod在海外市场滑铁卢了。
可能是音质最好的智能音箱
但至少,在音质这点上,我们是给予好评的。HomePod不仅嗓门够大,而且音质饱满,低音也非常强劲,不丢失细节。从一个智能音箱的角度来看,有如此音质已经是非常难得。
7个高音单元,6个麦克风阵列,一个超大面积的低音单元,这样豪华的发声配置注定这款产品的音质不会差。得益于多麦克风阵列,HomePod至少在相对嘈杂的情况下还是能拾音的,但往往并不能听清楚我们的具体指令。
虽说音质是不错,但对一款智能音箱来说音质似乎并不算太重要。尤其是以其2799元的售价而言,我们用这笔钱买一个中规中矩的传统音箱绰绰有余,我们还买HomePod做什么呢?音质好只能成为HomePod的加分点,但无法成为它的卖点。
滑铁卢不是没有理由
现今,无论是多小的科技企业都知道,IoT是未来,是下一个高增长的蓝海,但苹果偏偏不以为然,依然自说自话。如果按苹果的号召力和供应链能力,打造一个跨领域的IoT帝国根本不在话下,如果苹果有小米、阿里、百度那样的决心,早就能完成市场制霸。
可惜没有如果,HomePod作为一款智能音箱,还达不到我们的预期。HomePod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售价太高,二是Siri距离“智能”还很远。
IoT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现阶段还没有诞生高溢价品牌,大家都是贴身打肉搏战,以性价比抢市场。国内的阿里、百度不说,哪怕是国外的Google和亚马逊,相关智能音箱产品售价都要低廉得多。对新兴产品来说,低价等于低门槛,消费者进行尝试不需要背负太多的经济负担, 购买相关产品也会更爽快些。
但HomePod的高价直接将一批感兴趣的人“劝退”,即使做工、音质再好,智能音箱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必需品,他们不可能愿意付出高成本去进行体验。
而Siri作为AI语音助手的鼻祖之一,这么多年来却没有明显进步更令人惊讶。上下文理解、连续对话、语义联想、多层级执行等方面,Siri都被竞争对手远远超过;在国内,智能音箱甚至还能根据声纹进行用户识别,不需要唤醒词就能唤醒设备,这些都是Siri所不具备的特性。
综合以上种种,即使HomePod是个优质产品也很难形成气候,更不用说和同类产品相比,HomePod根本算不上出类拔萃。
那么有谁适合买HomePod呢?除了重度苹果用户之外恐怕别无他选。但即使是重度苹果用户,我们也建议你看看其他厂商产品,或许能够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