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代工三十年,“教父”难再寻

镁客网 中字

台湾半导体行业教父张忠谋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机械工程的那一年,他的远房表妹夫郭台铭刚刚出生。

1985年张忠谋回台出任台湾工研院院长的时候,年轻的郭台铭创办的鸿海刚走过第一个十年。也是这一年,鸿海在美国设立了分公司,创立了FOXCONN(富士康)这个品牌。

郭台铭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和大部分本土青年一样,在60、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的时候,他们首选的职业是航运业,其次是制造业。四面环海的天然地理条件造就了航运业的蓬勃,也是早期台湾的支柱型产业之一。郭台铭加入的,就是早年台湾三大航运公司之一的复兴航运。但是很快,野心勃勃的少年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张忠谋则不然。这位定义了一整个产业的老人,少年时期是在内地度过的。考上哈佛后,陆续拿下了麻省、斯坦福,还在德州仪器认识了一生中的挚友,世界首块集成电路的发明者、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克·基尔比。

上世纪50年代王永庆带动台湾制造业起飞后的二十年,这个小岛迎来了经济结构的转变。制造业渐渐失去光环,科技工业成为了兴起的代表。和张忠谋铁了心要做最好的OEM不同的是,郭台铭是发迹于OEM,但又不甘心于此。

01| 代工兴起,时势使然

为什么一生坚持做代工产业?外界对张忠谋的这个举动多年来的解读是,跟他执着的个性有关,当然也因为他对IC行业有着深刻的认知,开创并征服某个环节性产业,总比在整个链条上顾此失彼来得强。当然,仅做代工也不是容易的事,否则就不会有后来和三星之间的几场恶斗。

但是只专注OEM,恐怕还和一件事有关系。

十多年前,张忠谋在上海领取全球华人企业领袖终身成就奖时,曾表示过自己父母一生的梦想就是在上海安身立命,但是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中,获得的只有颠沛流离,而他自己的少年时代也是在多个城市的辗转中度过。年少的成长对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这种对“安定感”的强烈期盼,让张忠谋在德州仪器一呆就是27年,李国鼎的三顾茅庐都没能让张忠谋想要改变一下。这一点郭台铭和表姐夫简直大相径庭,他旗下最为内地熟悉的富士康虽然一直是代工翘楚的形象,但事实上背后的鸿海早已在多个领域全面开花。

说到李国鼎,外界都知道他是张忠谋回台担任工研院院长的推手,也是台湾60年代后期大力发展加工业的重要人物,但其实这些助力的背后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蒋经国。

如果没有蒋经国推动台湾地区的“十大建设”,也就不会有那个著名的“小欣欣豆浆店”早餐会,自然台湾未来数十年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就无从追溯了。而在蒋经国的批示下,台湾不仅开建了新竹科技园,还专门送了一批年轻人去美国无线电公司学习芯片设计制造技术,这其中就有后来联发科的董事长蔡明介。

新竹科技园建成的那一年,大批海外精英陆续回省之外,台湾工研院还拿出5亿新台币,创办了联华电子,也就是后来的联电。由于当时台湾的老牌公司对半导体并不感冒,拒绝出资,只能由工研院电子所自己来撑,于是这个新公司的董事长顺理成章应该由工研院院长担任,而担任副总经理的则是曹兴诚。

在台积电成立之前,曹兴诚在管理联华的时候发现又做IC设计又做制造,两头不讨好。这种情况下,他突发奇想想到了半导体代工的策略,还专门去美国向张忠谋进行讨教。这一去,正好碰上了张忠谋在德州仪器因为和总裁理念不合导致的意兴阑珊,也给他俩之后二十年的恩怨埋下了伏笔。

按照曹兴诚的说法,回到台湾担任工研院院长的张忠谋“剽窃”了自己IC代工的想法,而张忠谋则认为,这纯粹是自己跟李国鼎交流中,针对台湾半导体问题而想出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掌握自己的制造优势,而不是又想设计芯片,又想制造兼销售,妄图吃下整个产业链的结果就是什么也吃不到。

他认为,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做晶圆代工正是台湾半导体业最合适的出路。

李国鼎支持张忠谋成立台积电的时候,后生郭台铭已经在制造领域小有成绩了。1969年让台湾出现万人空巷的场面的是一部黑白电视剧《晶晶》,这让郭台铭意识到,黑白电视很快就会成为热销品,于是放弃塑料品的制造,鸿海开始做黑白电视上的按钮。

紧接着没几年,家用电脑从北美漂洋过海,迅速在亚洲市场掀起了潮流风暴,眼光精准的郭台铭凭借着之前打下的模具制造根基,决定在电脑市场奋力一搏。当时台湾的劳动力成本因为制造业的兴起,在整个亚洲市场都上升很快,鸿海做的仪器生产能拿下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凭借的除了技术完善之外,低价也是关键的原因。

如此一来,留给鸿海的利润空间就大打折扣了,这也成为1988年郭台铭在深圳建立富士康生产基地的直接原因。后来也有一种说法,郭台铭之所以在80年代末期选择在内地建厂,除了深圳作为内地改革开放的首个据点之外,和郭在香港的老丈人林百欣以及小舅子林建岳不无关系。 台湾代工三十年,“教父”难再寻

在那四年前,《中英联合声明》刚刚发布,香港正式进入回归过渡期,未来深圳必然会成为连接香港与内地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台海关系虽然暂不明朗,但是1987年两岸已经打破僵局开始了互动,这种利好的商业背景加上林家在香港的重要人脉,对于郭台铭和富士康来说,既是眼光之选也是必然之路。

那之后,富士康渐渐成为了世界知名的代工厂,它瞄准的还是个人电脑市场。

02| 兵分两路,并驾齐驱

1987年两岸恢复互动的同时,李国鼎这位神推手再一次为了张忠谋四处奔波,他要做的就是说服各路人马支持台积电的建立,尤其是支持张忠谋代工商业理念的运行。除了王永庆最终站台支持外,张忠谋自己也拿起了一块敲开行业大门的砖,他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借着获得英特尔流程认证、给之做低级晶圆部件代工的方式,让台积电一战成名。

台积电第一个大单子,是当时的“难兄难弟”高通。

高通的创始人Irwin Jacobs是张忠谋在MIT的师弟,当时他拿到了无线芯片的独家专利,但是设计芯片和制造这是两回事,能设计的公司不一定有资金实力来制造。这种情况下Irwin Jacobs和张忠谋一拍即可,高通来设计,台积电做制造,应了张忠谋那句话,专注优势比较重要。

整十年,台积电在晶圆代工领域正式封王,1997年张忠谋敲响了纽交所上市的钟声。“后生仔”郭台铭也成为了台湾另一位代工教父,他领导的富士康在1998年首次入选了美国商业周刊全球信息百强。而张忠谋的“老冤家”曹兴诚所带领的联电也在日后成为了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只可惜曹兴诚本人在2008年由于“某些原因”退出了联电的管理。

2003年的张忠谋,已经72岁了。这位坚持只做代工的老人,开始为台积电寻找新的掌门人,他看重的人选是素有铁血经理人之称、在“世界先进”表现显赫的蔡力行。然而效力台积电24年的蔡力行,在2005年接棒后却因为裁员问题和金融危机等系列事件,最终选择了离开,并在蛰伏数年后加入了联发科,试图力挽其在通信领域受挫的狂澜。

2010年重新执掌台积电的张忠谋遇到了苹果这个机会,同时也遇到了公司又一次严重的外部危机。与此同时,和张忠谋一样凭借“代工”称王的郭台铭,也遇到了苹果这个机会。

台湾代工三十年,“教父”难再寻


在遇到苹果之前,台积电的老客户是高通、英特尔还有英伟达等,张忠谋带领的台积电靠的是践行摩尔定律时的“速度”来留住客户。行内都知道,台积电有出了名的三班倒制度,不眠不休,随时响应是他们的原则,而抢占技术高地则是另一个制胜法宝。把代工这件事“做到极致”,不留给对手任何一个机会,就如同当年台积电默不作声在瞒着张汝京的情况下收购了世大,逼得张汝京到内地建了中芯国际,发誓要抢掉台积电的市场一样,张忠谋在占山头这件事上,永不懈怠。

但是郭台铭并不想仅仅如此。富士康代工成名之后,在2002年他就想着要让鸿海扩展“海域”,不能只做代工品牌,要有自己的品牌。尽管因为原配妻子的离去,天天登上娱乐版的各路绯闻让郭台铭身心俱疲,在2008年时对外界放话,说要寻找接班人准备退休,但最终马来西亚商人郭鹤年的一番恳谈让他放弃了这个念头,才有了后来鸿海联合IBM进军环保业、还进入医疗市场、收购了夏普面板等事件。

郭台铭不甘心只做代工,也担忧代工的未来,这一点和张忠谋死咬代工产业同时做技术升级,是迥然不同的。就像有着强大代工标签的台湾,既有台积电、联电这样在全世界范围都深深扎根的代工品牌,也有华硕这样从代工走向自主品牌的企业。

而苹果的出现,成为了时代的分水岭。

03|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在智能手机这个新浪潮里,有苹果、高通、华为海思这种专门设计芯片的,也有台积电、中芯国际、联电这样代工制造芯片的,还有三星这种大包大揽自己来的。从这之后,芯片市场各类争执就没有消停过。有郭台铭的老朋友王雪红这样靠给平板、功能机代工转而推自己产品HTC后,和英特尔、苹果之间一直进行的博弈,也有高通和苹果之间水火不容的激斗,当然还有纵向线台积电和三星的几次正面交锋。

从苹果第一次使用自主研发的A4芯片开始,到A7他们都是与三星合作进行代工生产,但是A8出现前据说张忠谋亲自飞到美国密会乔布斯与库克,就是为了从三星手里撬下这个代工单子。这并不难理解,和三星同为竞品关系的苹果因为台积电的出现,有了“留一手”的筹码,加上台积电纳米制程工艺的时刻领先技术和超级良品率一直有口皆碑,苹果怎么算都是赢家。

但是这个局面很快被三星夺了回去。台积电梁孟松的倒戈让他们在A9的单子上被三星截胡了一半,紧接着高通又跳水了和台积电的合作,尽管后来由于三星的技术“虚报”出现了芯片散热与功耗问题,苹果的A10与A11又回到台积电的生产线上,但是这个领域台积电始终压力重重,按照张忠谋的话说,死咬纳米制程技术才是唯一的出路。

是人,就有执念。

台湾两位代工之王,张忠谋执于代工的无可替代性,而郭台铭则执于脱离代工的标签。这个执念让他在夏普的收购案中,即便一波三折也依然要拿下这个品牌。尤其在发生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富士康背上“血汗工厂”这个骂名之后,郭台铭更加想要鸿海“不止于代工”。

苹果这股潮水,也掀起了中国市场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富士康承接了苹果的代工业务,换来的有名有利,但这个名利却年年在打折扣。虽然大部分的零部件,都是在中国生产,但由于产品设计、软件开发、产品管理、营销和其它高成本功能主要是在美国本土完成,所以苹果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富士康虽然在苹果供应链成本中占到4成,但最终利润仅有2%左右。这样一来,鸿海更希望从下游走到上游。

当初,郭台铭执意收购夏普,想要拿到的就是其液晶显示技术,这对富士康来说能补全手机面板这一缺漏,还能提升对苹果的议价权,也能助推自己早年其他客户如OPPO、VIVO以及小米拿下高端市场,这种一举三得马上就要撕掉代工标签成为供应商的机遇,让郭台铭在当时不顾一切要拿下夏普。

台湾代工三十年,“教父”难再寻

可惜的是,郭台铭这一步略有失算。苹果的市场份额连续下跌首先影响的就是富士康,夏普也没有带给他期望中的局面扭转。虽然说在2016年富士康就和Arm设立过半导体研发中心,但夏普的造芯经验并没有得到太大发挥,留给郭台铭的下一次机会可能是投资90亿美元即将在珠海设立的芯片厂。

这一次,郭台铭要完完全全自主研发。

两年前台积电30周年庆典上,张忠谋公布了自己的接班人计划,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组人马;不是一言堂,而是联合执行长,他设计的是梯队式管理模式。第一个来接棒的是两位台积电元老:刘德音和魏哲家。与其同时,在去年年中宣布正式退休前,张忠谋还为台积电做了一番新布局。他在南京建了16nm晶圆厂,全面拥抱内地的手机新贵们,同时不忘在台南建了5nm和3nm晶圆厂。

而郭台铭仍在老骥伏枥拼搏一线,富士康的未来还不甚明朗,郭台铭“退休”二字迟迟无法出口,接班人方案也未公布,但是正如当年86岁的郭鹤年对他说的那样,“你还年轻”呢。

从曹兴诚电光火石的念头,到李国鼎支持张忠谋建台积电,从郭台铭建鸿海挖下第一桶金,到富士康助他一臂之力。三十年的时间内,这座小岛孕育了两位道路不同的“代工之王”。他们各据一方,完成了对一个产业的全新定义。时至如今,都是世界领域重要的生产者,同时他们也是台湾经济起飞重要的推手之一。

然而,这样的“教父,”恐怕难再寻。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