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
TIkTok在美国经历长时间拉锯后,依旧是前途未卜,而近日有消息传出他的竞争对手之一,美国音乐短视频应用Triller要开启IPO了。
如果是正常的市场竞争那本也无可厚非,但在Triller上市的背后却存在着如“碰瓷”、“造假”、“夸大宣传”等诸多“负面关键词”,并且还不是一两次。
例如,今年7月,Triller起诉TikTok,宣称后者侵犯了其拥有的一项将多条音乐视频合并至单一音轨的专利;8月,Triller又宣布与一家英国资产管理公司Centricus合作,将以200亿美元的报价竞标TikTok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业务;最近,其董事长又在公司发布一份备忘录,言辞激烈的传播TikTok的负面信息。
中国企业遭遇“恶性竞争”在近两年已经十分普遍,但显然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又见“专利打压”,国产品牌“官司缠身”已成新常态
“专利打压”可以说是恶性竞争的一种常见手段,自中国加入WTO以后,类似的事情就开始屡见不鲜。
还记得当年震惊业界的思科起诉华为事件,2003年思科向位于美国德州东部的马歇尔镇联邦法院起诉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在长达77页的起诉书中,指控涉及专利、版权、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等21项罪名,几乎涵盖了知识产权诉讼的所有领域。
事后来看,思科举动就是蓄谋已久,例如时间上,选择在中国春节之前,此时的华为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一样,恰恰处在反应最迟缓的时期。
而在华为之前,中国就有不少企业开始饱受专利诉讼的苦头,当年的DVD厂商家门,被索尼、飞利浦等日欧企业围追堵截,现在事实也已证明,当年那些专利诉讼,全都是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名义,对于中国新兴崛起力量采用的打压、狙击手段,或者说就是一种“恶性竞争”。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企业已经经历了多轮的专利打压,直至最近国产品牌“官司缠身”已成为新常态。
像近两年在国内市场声名鹊起的戴森,其针对中国企业的专利策略也是持续已久,从2012年起,国内包括科沃斯、小狗等品牌都成为了戴森的阻击目标,针对科沃斯的核心专利发明诉讼最终以戴森败诉告终,而针对小狗的专利诉讼则还在持续之中。
为什么说戴森的专利诉讼不单单只是为了知识产权保护呢?从其发起专利诉讼的时间上就能略知一二,比如戴森针对小狗的刷头外观(非核心技术)专利诉讼,选在了2017年小狗IPO的关键时期,都知道“专利诉讼”事件将对企业IPO起到决定性影响,使企业在IPO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竞争对手或非实施主体发起的知识产权诉讼狙击。例如今年截止到2020年5月25日,有29家企业终止科创板IPO申请,因知识产权原因终止的达到15家,占比超过50%。
所以早不诉、晚不诉,在竞争对手IPO的关键节点发起诉讼,戴森的目的性也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了。
这些专利诉讼案都凸显出已有四、五百年垄断权利保护历史的国外,一直以来都在对中国企业进行着全面的专利战布控,说的更直白点就是“恶意竞争”,长期以来在这种环境中市场和消费者也在饱受困扰。
“恶性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
“恶性竞争”对行业所带去的问题,长期以来并不少见,其结果最直接的是将打乱原本行业的优良环境,也将扼杀行业的创新机会,更是在侵踏消费者的权益。
1、市场经济不需要“专利流氓”
对于那些以专利诉讼的形式打压竞争对手的做法,其根本与“专利流氓”也没有太大差异,可能唯一的不同在于一个是“碰上谁是谁”,后者则是“目标明确”,但无论如何两者对于市场的伤害程度基本一致。
以小家电行业为例,目前国内的小家电行业算是好不容易迈入了平稳发展阶段,为什么说是好不容易?还记得大概10年前,国内几大品牌的“内战”,一度将国内小家电市场搅得一塌糊涂,企业之间纷纷停留在“找茬”阶段,各品牌接连不断的爆出问题,让消费市场对整个小家电市场都产生了巨大的质疑。
现在看似进入到了平稳期,但在国内小家电市场再次爆发的节点,外国品牌或为了分一杯羹或为了保持领先,使得“专利打压”的事件再现台前,就比如戴森对小狗的专利诉讼,说起戴森其知名度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凭借吹风机、吸尘器等产品风靡市场,但是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戴森逐渐开始失去了对市场的统治力,如据AVC数据显示,今年3月我国吸尘器市场,在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中,戴森也难以逃脱,出现了明显的降幅,而主要竞争对手小狗、美的、海尔等国产品牌却相反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增长。
所以,为什么从2012年开始戴森就以专利诉讼为筹码,就是害怕出现这一幕。以专利保护为名的恶性竞争将可能会直接摧毁现有的市场格局,让行业再次回到相互攻击的一个“循环”,同时也将再次拖慢整个行业的创新步伐,因为害怕被起诉,特别是中小企业都会缩手缩脚,最主要的在恶性竞争的氛围下,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消费者认知也会顷刻坍塌,以专利为名的恶性竞争实为损人不利己。
显然,健全的市场经济不需要“专利流氓”,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才能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消费者权益不能无视
恶性竞争除了将波及行业,也将对消费市场带去巨大冲击,相关的案例同样数不胜数。
例如早些年的橱柜、瓷砖等家装产品领域,因为各大品牌的集体“斗价”,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厂商只能另辟蹊径如采用“以次充好”、“鱼目混珠”、“偷梁换柱”等见不得光的手段愚弄、欺骗消费者,弄得整个消费市场怨声载道。
又例如同样是在前些年,两家互联网大厂的互掐,逼迫消费者只能强行二选一,同样让许多用户感觉权益受到了侵犯。
消费群体在我国一直都是弱势群体,但不能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就肆无忌惮的去触碰他们的底线。
又或者,行业内部“恶性竞争”所造就的创新缓慢,何尝又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侵犯消费者权益?厂商只因为需要保护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无限打压同行、竞争对手,垄断形市场对于消费者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像小狗电器,其吸尘器产品在智能交互、吸力性能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当然作为竞争对手戴森肯定是不愿意看到的,可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就是多了一个选项。
市场竞争没有对错,但绝对不是在侵害消费权益的前提之下。
总结
总之,随着国产品牌的大肆崛起,在此之后不可避免的更多企业将会遭受到国外品牌的“狙击”,虽然无法避免,但也要有应对之法。比如可以提升品牌自身的专利积累,又或是在面临专利诉讼之时要有勇气维权、摆正心态,破图“专利圈地”只有你越强,它才越软。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