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60岁,刚退休,刚过了一个并不开心的国庆节。
你想出门旅行,去故宫看看,但不会网上购票,只能跑去线下窗口,和一群老伙计们排队购票,顺便感叹原来线下窗口已经成了中老年通道;你在北京南站下车后肚子饿了,想吃饭,却在结账时面临不会线上支付,店家又没有足够现金找零的尴尬。
南站门口,年轻人都在网约车,你等了又等,终于拦住了一辆空出租车,大老远地跑到了故宫,工作人员却告诉你,只能网上预约购票,现场根本没有购票窗口,无奈之下你只能请路人帮你和故宫的院墙拍了张照片,然后一边败兴而归,一边感叹着对于这个社会,自己也被一面墙隔绝在外……
很尴尬对不对?好了,角色扮演到此结束。
科技难民的诞生
这场虚拟经历,正是当下很多中老年人近几年来的生活写实。
科技手段原本是为了给生活带来便利,但是今年疫情以来,不少人发现自己彻底成了“吊车尾”的角色——防疫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健康申明填报……这些疫情期间年轻人习以为常的安全便民工具,却让另一些人面临“无健康码遭遇拒载”、“不扫码不能进站乘车”,而这背后则是很多群体,难以拥抱科技、反遭科技遗弃的尴尬。
时代变了,曾经造福人类的科技进步,如今却以越来越不可逾越的“科技鸿沟”面目示人——智能设备及与之相关的一切“酷产品”,如今都滑向奇怪的境地:高额的学习成本,制造了一批“科技难民”。
如何让科技难民们脱困,如何将科技成果惠及全社会,正在成为企业必然会面对的课题。
根据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
科技难民们别无选择,他们未必愿意新潮起来,但若不学习这些新玩意儿,不仅没可能提高生活品质,反而有倒退的危险。
我们需要一个“科技普惠”的世界,而这一切的前提是——
先生们,请接地气
象牙塔式的研究、实验室思维,无法产出真正让消费者买单的创新。谄媚年轻人的、一味追求技术创新的科技企业们,产品日渐奇技淫巧,少有关注科技难民们的需求。“‘接地气’地满足市场需求、解决用户痛点,是研发的必备要素”,在最近美的科技月期间,这句新口号倒是颇得科技与市场三昧。
美的科技月始于1996年,至今已举办25届。图丨美的
“一方面我们鼓励创新,所有奖励都侧重于创新;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效益,对已上市产品衡量效益,保证创新带来高收益。”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胡自强博士和放大灯团队分享近期“美的科技月”的表彰标准时表示。
家电可能是人们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科技产品。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一些厂商开始盲目地鼓吹智慧家居,仿佛IoT是所有人必须获得、也必须会使用的科技成果。这些产品的创新性值得鼓励,但“易用性”却未必及格。
这类产品到底有没有实际的价值?实际上,业内很多智能家居场景依旧模糊不清——对于很多中老年人来说,他们在乎的从来不是智能与否,而是买回家的家电自己是否会用、是否好用,毕竟一群使用智能手机尚且吃力的人,想掌握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智能生态不啻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