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赌”自律,Keep会赢吗?

多肽链
关注

一句“自律给我自由”,激发起亿万社畜的健身热情,也让互联网健身平台Keep的商业大梦,越来越清晰。

成立八年,社畜肉身的“救星”终于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从工具到平台,从内容到服务,从线上到二战线下,Keep八年成长路径,恰好伴随的是国内“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与变迁。

同互联网公司的常规打法一样,Keep从微博、贴吧、论坛、豆瓣等交流社区免费吸引潜在用户,再上线APP,做广告、卖产品、在软硬件和内容之间搭建生态,用户、流量和商业化,都是其发展关键词。

如今,Keep与“运动科技第一股”之间,只差一声钟响,即便是站在行业最前端,月活用户规模大幅领先的Keep,也仍在质疑声中盘旋摇摆:亏损加剧,缺乏良性的商业化路径,获客乏力……

互联网健身平台的出世,离不开当代年轻人的身材焦虑和健康管理意识的觉醒。中国人健身哪怕只有三分钟“热血”,也能为行业带来震级影响。

然而,在大健康领域“吃穿用练”四个消费品维度倒逼Keep们作出智能升级的同时,也引来了科技、互联网、食品等多个行业的竞争。

Keep一类互联网健身平台究竟如何深层定义,什么样的路径适合长久发展,答案同其界定一样,其实是模糊的。

自创立开始,Keep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也曾陷入裁员、运动产品劣质、线下自营门店开不下去等争议。

如今,整个行业还在商业化上摔跤,平台内容同质化,须面临B站、抖音、小红书等综合性平台的冲击,软件硬件皆有业界巨头虎视眈眈。

互联网健身市场,keep能杀出个黎明吗?倡导自律,但自律又真的是一种可以贩售的商品吗?

“对赌”自律,Keep会赢吗?

《多肽链》原创出品

作者|黄佳

时势造风口

9轮融资的Keep懂用户却难赚钱

近二十年,自香港的浩沙集团抢滩大陆市场、开启连锁健身房时代开始,其P.O.S销售模式便引导了部分商业健身房“PUA式”推销,从疯狂卖卡、卖课中回笼资金,最后卷钱跑路,直至今天留在消费者心中的阴影还挥之不去。

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人的健身潮再度上涌。而“互联网+”彼时也渗透进运动健身板块,因互联网健身能降低健身门槛,规避运动时间地点受限、健身房品质及用户体验良莠不齐等问题,行业立马跃升成为大风口。

随后胖子王宁(Keep创始人兼CEO)占据内存几个G的减肥经,终以上线的Keep APP而走红,另外如乐刻、悦动圈、悦跑圈等也受到资本青睐。

成立至今,Keep先后经历了9轮融资,资本扶持下,王宁并不想止于做健身应用,他曾在2018年的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Keep要做的是用户社区,要打造的是“科技互联的运动新生态”。

同年,Keep的商业化举措集中展现。升级为运动科技生态公司后,Keep连续发布自营门店Keepland、Keep智能硬件和配套健身产品,同时推出了会员订阅模式。

至今,Keep拥有自有品牌产品、订阅会员及线上付费内容、广告及其他服务三大业务板块。招股书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Keep拥有11.59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同比增长41.3%。自有品牌产品的营收占比在近三年均为最高,皆超过了55%。

“对赌”自律,Keep会赢吗?

图片来源:Keep招股书

然而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Keep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3.66亿元、1.06亿元和6.96亿元,累计共亏损近12亿。

为获流和推广自有品牌,其销售及营销占比猛增至同期营收的70.6%,从Keep官宣代言人后在地铁、公交站的广告铺设到奥运项目与居家健身结合的“冠军课程”等跨界营销,投入耗费之巨令人咋舌称豪。

“对赌”自律,Keep会赢吗?

图片来源:Keep招股书

营销成本的大幅推高,也意味着其毛利率的走低。招股书显示,占Keep营收大头的自有产品业务2020年前9个月和2021年前9个月的毛利率分别为38.62%、29.26%,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而其订阅会员和付费内容的同期毛利率也从66.26%下降到了58.76%。

根据《多肽链》了解,目前Keep自有产品采取的是贴牌代工模式,但并没有太大的供应链优势,在竞争激烈的运动产品领域,市场议价能力远不够强悍。

曾被寄予厚望的keepland,本是想将线上流量引到线下,起初在北京、上海陆续设店,无奈因成本高、运营效率不佳,部分店铺只能遇挫关闭。

“在北京,Keepland的位置都在华贸、望京等商圈,租金、装修、运营等都在烧钱。”一位Keepland工作人员向《多肽链》坦言。

从在内容上推出互动直播健身课,上线帕梅拉等大健身IP的课程,到卖运动器械装备,轻食代餐和运动服饰,Keep无疑是懂用户需求的。

尤其在疫情发生后,国家鼓励发展“互联网+健身”模式,增加家庭健身场景及线上健身活动,Keep宣布以家庭场景为中心,提供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

纵览整个互联网健身行业,不同于乐刻、超级猩猩从线下做起,到疫情后推出线上产品,也不同于薄荷健康更聚焦在某细分赛道,Keep可以说是目前覆盖用户需求和内容产品最多元的互联网健身品牌,但尴尬的是,Keep懂用户,却难赚到钱。


反人性的生意

健康焦虑到底好不好卖?

前面提到,Keep要做的是社区,所以用户是关键。降低健身门槛的Keep,本身就在释放健身自由,这能吸引新用户,但不等于能长期留存用户。

Keep目前有3亿多的注册用户积累,灼识咨询报告也显示,70.1%的中国健身用户及64.2%的中国智能健身设备用户了解Keep。

2021年,平均约52.2%的Keep月活用户来自中国一二线城市,74.1%的Keeper们在30岁以下,这说明,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年轻人健康意识的提升,Keep在年轻工作群体中有了较强的品牌知名度。

招股书显示,以2021年的平均活跃用户(3440万)及平均月度订阅会员数来看,Keep是中国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且数量均为竞争对手的两倍以上。

不过,按Keep平均月度订阅会员数来看,数据由2020年的190万增长至去年的330万,平台的会员渗透率由6.4%升至9.5%,虽然这已经高于2021年整个行业4.8%的平均值,但在经历了较为烈性的营销成本拉升后,Keep有会员付费意愿的人数并未大幅提升。

“对赌”自律,Keep会赢吗?

图片来源:Keep招股书

亦有资料显示,2015年到2019年,Keep APP的活跃用户数据在上升,但是用户使用时长呈下跌趋势。要知道,Keep一直想打造的是“社区”,使用时长下降,并不利于社区构建。

另外,Keep招股书中提到了锻炼次数数据,2021年Keep共有约17亿次的锻炼次数,数字看似庞大,但如果均摊到每位月活用户身上的话,那锻炼次数一周还不到一次。

拥有社区属性的Keep当然希望能与用户高度共情,拥有长期理智的健身心态,理想状态下产生相互作用。

但在线运动健身需要人的高度配合,也就是Keep一直强调的健身文化内核“自律”,社区中的交流、分享、切磋和打卡,一切都需要挥泪洒汗水,不同于微博、贴吧中的接收信息、码字抒情。

职场内卷,996、007正在杀死当代年轻人,中国成人肥胖率已经超过50%,20多岁的身体素质还比不上40来岁的父母,这足以引发年轻人的健康焦虑,但人性本身贪图享受,运动健身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他们可以在朋友圈打卡运动数据,可以一边看冬奥一边健身,Keep一类APP兴起了,却很难让一个运动小白坚持买课冲会员,许多人坚持用一段时间后或会自我感动,随后开始爆发性放纵。

不同于当年的村口大喇叭、彩电里的《健美5分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当代社畜一大怪异的碰撞,就是创造和更新了迎合彼此需求的新玩具,选择和放弃都很自由,各类专注于细分赛道的运动APP亦难逃此命。

2021年,中国健身人群渗透率为21.5%,而线上健身人群渗透率达到了42.7%。但大多数人, 只是健身兴趣用户,高粘性用户占比较仍然很低。

Keep以内容和软硬件链接终端用户,为女性设置瘦腿、马甲线、天鹅颈训练等内容,做最大的瑜伽垫品牌,让智能动感单车上市,这些都是Keep为建运动社区和生态所作的努力,但在今日B站、抖音等平台能免费获取帕梅拉和zumba的健身教程、健身软硬件有多元选择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认为“白嫖”比付费香,小米、华为的智能手环更好用。

拒绝宿命论

健康管理其实仍大有可为

围绕用户,运动健身与健康管理其实紧密相关。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全民健康意识提升以及中产人口的扩增,中国健身人群还将继续增加。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2021至2026年,中国健身人群年复合增长率为6.5%,是美国及欧洲的近两倍,2021年中国线上健身市场占整体市场的47%,预计2026年将占60.6%。

也就是说,像Keep一类的健身平台,其实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们还不能仅凭当前坎坷的商业化路线,就否定Keep们的命运。

“对赌”自律,Keep会赢吗?

图片来源:Keep招股书

其实,Keep们从来不缺质疑,也一直遭受其他行业巨头的夹击,但是整个行业一直都在尝试和改变。

虽然Keepland首战不利,但二战已启,Keep转变策略,开始与奥美氧舱、Muscle Dog等健身房合作,将线下健身场馆统一升级为“Keep优选健身馆”,并在开放课程上降价。不过在国内,Keep走的路,前无古人,还要在争议中继续悟道。

关于用户端对Keep的感受,《多肽链》抽样调查了40位居于一二线城市20到35岁,下载和坚持用过Keep APP的女性,综合来看,她们对Keep并没有强烈的“好”或“不好”的认知,但都希望Keep有一定的改进。

“消息推送频繁,商城活动让人云里雾里,产品模块乱七八糟,经常更新版本,越更新越迷糊,但Keep的趣味徽章又让人爱不释手”

“以前免费,现在感觉什么都要收费,课程都要会员,但这都能在B站上看到”

“Keep不是不好,但产品都有可替代的,服务也不是很亮眼”

……

招股书中也可看到,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Keep研发费用分别为1.68亿及2.47亿元,占收入的15.2%和21.3%,有所提升,其IPO募集资金也将主要投放于研发投资等四个方面上。

的确,只有打磨好自有产品,流量才能更好变现。

Keep以运动健康形成的服务链,终究要看其能产生多少更新、更大的价值。而这其实并不限于内容和产品的扩充,如何链接整个大健康产业中的细分领域,进行跨界合作,也很关键。

毕竟,进军大健康产业的企业们都在想办法整合医药资源,链接产业链上下游,那么互联网健身一类平台是否也可以这么做?

“在线健身APP上的这群人,即为医疗健康企业的目标用户,关键是流量还不低,他们对身材、体型和健康感到担忧的同时,会在吃、穿、用和实践上寻找他救的方式,并希望以此唤起自救。”

B站某百万级运动up主还向《多肽链》提到了这样一段话:互联网医疗和健康食品等与健身的APP其实可以成为一家人。

其实Keep于2019年来过一场跨界营销。Keep曾联合扶他林、叮当快药举办了一场健身潮趴,于2021年与扶他林共同发起“2021职人季”活动,传递对职场人群的关爱。

另外,面对这群因为《龙珠》、《一拳超人》、冬奥会而燃起健身热血的年轻人们,如何将这项反人性工程做得更牢固一点?创新、有趣、互动性强的课程内容不可或缺,也更具想象空间。

Keep曾经尝试探索街舞、爵士舞、潜水和滑雪等更丰富的课程内容,这样的思路在未来也具有可实践性,或者融入健身游戏,发起更多创意挑战,年轻人的好奇与热血,其实能够赋予这个艰难的行业长久的可能性。

       原文标题 : “对赌”自律,Keep会赢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