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家中老弱病患无人照顾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由此衍生出的保姆、月嫂等行业月入万元也因此成为常态。数据显示,相较于2016年,2017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17.3%,上升了0.6%;同时出生人口减少63万。
显然,“让机器来帮人们做事”这样的需求愈来愈强烈。
对于业内人士或者投资人,这里是潜在的万亿级市场:有多少老弱病患,就有多少机器人。于是消费级服务机器人就带着“照顾人”的使命诞生了。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估计,到2023年,消费级机器人市场价值将达到150亿美元左右,而2018年仅约为54亿美元。
“作为投资人,我看好的未来两大方向就是,消费级机器人、机器视觉与机械臂的结合应用。”国富投资副总裁苏亮在公开场合给出了自己作为投资人的视角。
终于,人类还是一步一步迈入科幻电影里的世界了。
然而,尽管人工智能大热、服务机器人雨后春笋般冒出,产品与人类的需求“不匹配”却是当下不争的事实。
中国消费级机器人市场发展的困境在哪里?
·用户信心和体验被“投机者”伤害
2017年,与其说消费级机器人的困境在于整个市场没有被完全培育起来,不如说是C端市场用户对服务机器人的认知不准确,以至于对现有机器人产品还存有盲目否定的情况。那么2018年,经过了一年的市场熏陶,已经有众多消费者对机器人的态度有所转变。
年初,汉威士集团的消费者调查显示,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中国消费者对机器人持开放态度。这似乎预示着2018年将是机器和人类全面融合的元年。但事实上,行业内众多从业者却忧虑重重。
“消费级机器人市场需要被培育,这是一个引导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现在国内C端机器人市场迟迟打不开,主要原因在于现在很多‘投机者’将市场做砸了,让愿意尝试的用户体验并不好。”某消费级机器人公司CEO陈总表示。
·产品形态划分模糊,技术和规范发展不成熟
摒弃消费升级等外在限制,回归到产业逻辑本身,产品形态划分模糊、技术和规范发展不成熟既是现状,亦是限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发展,消费级机器人领域已逐渐有所细分,但在照看老人和小孩这两个应用场景之间,业内对这两类机器人的产品形态都还尚在探索阶段,也未有明确划分。
当然,不仅应用层未开发完全,技术层面上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机器人是多个技术的高度整合,复杂度超级高。它是AI硬件的一个终极表达,不只依赖AI算法,如机器视觉、语音交互和芯片等信息技术,对硬件也有极高要求。”猎豹移动公司董事长兼CEO傅盛在“机器人之夜”发布会上表示。
正如傅盛所言,只单看硬件,消费级机器人的发展就得以窥见一二。如现在市面上,虽然服务机器人产品推出已有两三年,但至今为止,主流的产品依然是遍地“桶装”机器人。这里,桶形的设计不仅降低了机器人的灵活性,还让用户体验上的乐趣降低不少,这也是消费者不买账的原因之一。
而在软件设计层面上,现有的服务机器人多采用上传云端处理的方式,目前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技术规范来保护用户的隐私。“在家里,如果总是有这么一个机器人看着你,会很不自在的,感觉没有隐私了。”某用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而且,你花费五六千元买来这样一个机器人,多少会有点不值得,如果作为玩具,这个就嫌贵了;而作为家里面的管家,它又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以照看孩子为例,它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我还不敢真正把孩子交给它,它一定搞不定的。”
如何在机器人风口到来前活下去?
“真正的风口什么时候到来?不清楚。但是现在的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阶段,大致就是iPhone 1代诞生之前的那段期间,所以还需要时间。我们一致认为2023年会是一个转机点。”陈总表示。
历数众多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初创公司只有在风口到来前进入,才能分得最后一杯羹,服务机器人市场也不例外。而在这样的发展初期,一方面产品形态尚未定局,另一方面技术发展并不足以支撑现有的所谓的“刚需”,还有随之而来的无法实现量产、用户不买单等问题,对服务机器人类科技公司而言,这可谓是困境重重。
“纵观市场上现有的服务类机器人产品,恐怕只有智能音箱的技术足以支撑这款产品的功能。”在接受采访时,一位行业人士指出。
那现在的机器人厂商如何将产品卖出,从而拥有一定的造血能力?
·紧抓细节
“首先,我们需要在特定的功能和细节上下笨功夫,如你看见的机器人脸部线条,虽然看着很简单,但是只这一项改动就花费了我们半年时间之久,反复调试和修改。那对于消费者,他们不会知道你花了多少功夫,他们就会觉得你的机器人看着更可爱。”陈总表示。
其实不仅陈总一家公司开始在机器人身上的一些细节上下死功夫,很多有志于在服务机器人市场里打下一片天的初创公司,都开始深耕和优化机器人身上的细节。
“为了让在公司上班的你能够远程关注到家里的情况并及时对机器人发出准确指令,我们融合了语音识别、语音文本转化和语义理解三项技术,以提高机器人执行指令的准确度。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你说出的句子对于机器人是一个新句子,但是它会结合句子里面的关键词和语义来执行,并给出及时的反馈。”另一位国内服务机器人初创CEO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
某种程度上,科沃斯的扫地机器人就是抓住了人们的一项刚需,并力求在细节上下了大功夫来让用户体验更好,以此打开市场。当然,现有的家庭服务机器人要远比功能型机器人复杂的多,但打入市场的方式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解决量产问题
即使能找到打开市场的道路,对于国内众多机器人厂商,量产问题恐怕更是燃眉之急。
“作为代理商,在和国内非常多的机器人厂商交流时,我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您的机器人最快什么时候能够量产?’几乎没有人能够给我在短期内量产的保证。”某国内机器人代理商负责人指出。
对于这个问题,已在国际上获得良好市场占有率的机器人公司在采访中对我们解释道:
“我们能够量产,一方面是在机器人生产流程的不同环节上,我们有众多的硬件、制造等合作厂商,一起将机器人做成了流水线产品。其次,我们的产品成本只有现有市面上定价的一半不到,对成本的精准把控也是我们的竞争力所在。”
显然,市场的不成熟、成本和规范等众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众厂商的“难产”。
从市场层面上看,众机器人厂商一致认为B端市场是现在的救生场。
“现在看来,B端市场会比较好做一点,所以我们主要的业务还是专注于企业级用户,为特定的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商用服务机器人,如学校、法院、餐厅等场景。”陈总表示。
最后
总的来看,服务机器人刚需和市场是存在的,所以对国内的机器人厂商来说,耐下心来,抓住需求,潜心打造一款好的产品,并解决量产和成本问题,这才是最紧要的事。